基层反映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千村一面’需警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基层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引领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之路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受经济市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现有村级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在脱贫攻坚期间组建,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完成政治任务的角色,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整体基础仍较薄弱。不少基层村集体经济项目存在着“千村一面”的现象,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发展意识淡薄,认识程度不高。多数合作社缺乏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不清晰,无突出致富能人带领创新创业,合作社大多技术落后,社员大多学习意识弱,创业激情差对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存有模糊认识,基层干部大多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劲头足,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缺乏积极性,有畏难情绪,还有少数群众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不管不问,这些模糊、错误的认识,成为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部分村“两委”班子人才匮乏,管理不规范。目前村级合作社的管理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社员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较强的学习意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普遍缺乏合作组织的知识和经验,缺乏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营销和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村级合作组织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一些合作社无专人负责,由村两委兼职代管,合作社内部管理混乱,能够正常运行的合作社屈指可数。成员之间的联合也都比较松散,农户“被入社”现象比较多,自主发展、报团发展的意识不强。一些合作社成立在先,产业谋划在后,一旦产业搞不起来,就只能停摆或解散。村级合作社在成立的时候有资金扶持,产生效益,大家有兴趣,一旦缺少资金扶持,没有收益,积极性就降低。
三是运作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近年来,虽然给予了资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力度仍然不够,影响有关经济活动有序开展,制约村级合作社规模扩大,无法实现既定目标。比如,江凯大米厂投入启动生产后,在种植周期内仍需大量资金维持生产资料购买、设备更新、劳务支出等,由于资金回笼慢,生产周期长,导致运行困难有些存在利益链接的合作社连分红都比较困难。目前多数合作社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多数是亏损、停止运营、名存实亡的状态,资产规模小,甚至资产减少。过去,支农资金投放,逐级下拨到村级组织,由村组织研究使用支配。项目工程,精打细算,实施的效率和质量较好,还节约资金。如今,支农资金,一般由资质企业来投标,层层转包,村级还要自筹一些资金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村级负担。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因此,我们不仅仅要重视村集体经济项目“千村一面”的现象,更要在着力解决这个问题上下功夫。对此,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村级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村级集体经济是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乡党委政府要及时研究制定加快村级合作社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村级合作社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将农业村级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大的村级合作社,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村级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抓好队伍建设,增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战斗力。就目前来看,合作社经济还是能人经济。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乡合作社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且随着村级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建设一支优秀的村级干部队伍,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选配村干部。同时,强化农村经管干部的配备和培养。经管干部熟悉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熟悉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是党委、政府指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参谋者、实践者和参与者。必须进一步抓好经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参谋能力、协调能力和指导能力。
三、打造独特品牌,提高附加价值。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因情制宜,因村制宜,按照“镇抓产业、村抓特色”的思路,“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创立合作社自己的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良好的品牌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还能通过应用品牌效用加强合作社其他产品推广工作,提升村级合作社的知名度,促进村级合作社良性发展,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