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

时间:2025-03-29 07:13:00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全文共13534字)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1

崇阳县是农业部规划长江流域以南茶叶种植适宜区,为鄂南幕阜山名优绿茶和边销茶主产区,是幕阜山片区扶贫开发和茶业发展重点县。崇阳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的战略号召,高度重视茶叶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崇阳茶叶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

1、实力明显增强。2018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8.1万亩,新建茶叶基地0.762万亩,比2017年扩大10.3%,其中采摘面积4.29万亩(其中新增1.7万亩高产新茶园,较上年增长31.3%),较上年扩大19%;茶叶产量4595吨,较上年增产10.5%;茶叶总产值18663.7万元,比上年增长7.5%。

 2、基地布局日趋科学。近几年,全县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了茶叶产业迈向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之路,一大批茶叶大乡镇和大基地逐步形成。全县茶园面积5000亩以上的大乡镇有石城、青山、白霓、沙坪、肖岭等5个乡镇;500亩以上的大基地有41个。形成了以肖岭至路口106国道沿线乡镇为核心的传统绿茶主产区;以青山、铜钟为核心的特色茶主产区;以天城产业园区为核心的青米砖茶主产区的良性发展格局。基地建设蓬勃发展。

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近几年来,我县茶叶产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家,茶叶种植企业和茶叶深加工企业各一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8个,茶叶协会一家。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

4、品牌建设有新突破。崇阳县积极参与全国性的茶事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崇阳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特别是“崇阳白茶”越来越受消费者追捧,已成为崇阳茶产业一张亮丽名片。2015年青港白茶专业合作社“隽水源”白茶和一盅春茶业科技“一盅春”红茶获得“咸宁市十大名茶”,力沃茶业科技生产的青砖茶、崇阳绿谷茶叶种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丫吉”白茶获得“咸宁市名茶优质奖”。隽水源青港白茶被省工商局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力沃茶业科技被省质监局评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015年赤壁国际茶叶大会,“一盅春”茶产品被指定为大会唯一用茶,并获得金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结构单一,良种化比例低。全县良种茶园面不足10%,茶树老化、品种退化现象严重,低产、低质、低效茶园面积大。由于我省良种选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差,没有良种投入政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目前无性系良种茶园仅占总面积的27%,远低于全国46.3%的平均水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提档升级、影响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严抓绿色防控。绿色发展,是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前提条件。一是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农业部门推动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作,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业组织主动作为,承担政府交办的行业管理和推广品牌工作,组织龙头企业,配合地方政府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二是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将长期处于高压态势。各产茶区政府应加快实施茶业标准化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认证,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行为;行业组织应配合食药监与农业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互联共享的茶业追溯监管综合服务体系与平台。三是正山堂同意采取帮扶1至2个贫困村的方式,收购该村夏秋茶500吨左右茶青做红条茶出口,前提是茶叶抽检须达欧标;宏鑫公司的红碎茶出口和富洪公司的出口茶都需达欧标。因此,我县一定要抓好绿色防控工作,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定期或不定期对种植大户、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企业的茶青、茶叶成品进行抽样检测,保证茶叶“从茶树到茶杯”的安全,促使普安茶叶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欧标”。若茶叶达欧标,则夏秋茶不愁卖,可做红碎茶、红条茶、绿片、黑茶出口。

(六)注重茶旅开发。茶旅一体化是茶业与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是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形成茶旅经济链,最终实现“茶业在旅游体验中增值,旅游通过茶产业添彩”的一体化发展目标。实施茶旅一体化发展是丰富旅游新业态,助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茶区人民全面小康的有效手段。以“茶叶+旅游”的思维创新茶旅游产品是有效推进我县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茶源变科普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探索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发展格局。一是在茶源谷景区,以本县独有品种为引领,引进世界所有品种规范种植建百茶科普园,以争取全国乃至世界级茶叶专家到我县进行考察研究。二是建涵盖6大类茶精致小型加工厂,并建相应体验馆,让茶叶爱好者只有到普安才能同时了解6大类茶的加工工艺,并品茗6大类茶的独特性。三是在茶区以国际自行车赛道为载体配套建精品农家乐、高端民宿、康体设施等, 按5A级标准打造景区。

(七)保护古茶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四球古茶树品种开发利用的潜在价值,有人已经在开始炒作,并有盗采古茶树枝条进行培育情况发生。因此,我们应加强四球野生古茶树保护、研究分析、选育扩繁建新园等工作,做好古茶树生存环境、现状、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古茶树保护采取原生态挂牌培土、修建栅栏、建设古茶树无性繁育苗圃试验基地、建设新建古茶二代试种基地建设等。

(八)搞好推广销售。我县茶叶生产的历史悠久,品质较好,但销售不畅,贱价抛售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方面缺乏对普安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普安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普安县只能做外地茶商的原材料。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茶叶初级产品的销售,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外地茶商上门采购,没有或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仅有极少的企业采用过。因此,我县在推广销售方面急需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茶叶集中交易市场,以壮大规模,便于物流配送,实现资源共享等。二是规范普安红标准、包装和宣传口径等。三是预算资金请专家挖掘、整理普安茶文化,把历史、民族和茶文化融合,让茶产业发展更具有生命力。四是扩宽销售渠道,目前,茶叶的销售渠道主要有3种模式,即以团购、批发为主,兼顾零售终端消费者的专卖店,如今,品牌电商化与电商品牌化已成融合趋势,茶产业同样如此,茶叶销售要走电子商务平台来弥补时间、空间的限制。五是实施茶知识进学校、进单位、进酒店、进讲堂行动,推广茶知识,营造茶氛围。六是在县城、乡镇绿化带种植茶树替代其他绿化树种,让外来人员进入普安,首先接触的就是茶叶,以加深印象。

(九)加强人才培养。我县目前除江西坡镇成立了茶叶站有茶叶专业人才外,其余的乡(镇、街道)均没有茶叶机构和茶叶专业人才。导致技术断层,平时茶叶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无人指导。大部分茶农在茶加工技术上只会简单的工艺流程,对名茶、茶叶精加工技术没有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在产品创新能力上,茶叶加工技术落后,新产品开发、设备更新没有跟上,茶叶多为初级产品,产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因此,在全县茶产业发展上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与省茶科所深度合作,争取得到技术上的支持。二是向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建茶学院,培养专科以上人才。三是开设培训班,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茶农、小作坊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管理、加工等技术水平。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调研报告(全文共1353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