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教育要学会“放”

时间:2024-09-03 09:28:31
教育要学会“放”(全文共4757字)

教育要学会“放”

李天虎

摘要:面对当前教育“步步抓”的现状,教师要参透“放”的智慧:懂得“放手”,对学生有信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到“放下”,对学生有爱心,树立良好师德以影响学生;学会“放弃”,摒弃急功近利之思,教师自身成长要静心;享受“放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待学生要有耐心。

关键词:放手  放下  放弃  放慢

 

一、懂得“放手”,对学生有信心   

 

一直以来,教师的职责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尽可能多的知识。而“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陷入了误区:教师成了贩运知识的搬运工,知识量成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所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不得不对学生“步步抓”——抓听课、抓回答问题、抓作业等等。可是真的“抓”得过来吗?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被“抓”出来的“好学生”难道真的都是想成为“好学生”的吗?把知识量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会使学生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只能是读书的机器。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懂得适度、敢对学生“放手”的人——他必然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每一句承诺,相信学生拥有自学的能力,相信学生一定能学好。总之,要学会“放手”,教师要对学生有信心,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目前,一些学校积极推行的小组合作制正是教育“放手”的一个体现。

小组合作制是相对于班级授课制、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深度改造后的另一新型的教育机制。[1]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作为“接受者”的角色参与课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这种教学模式也引发不少流弊,一方面教师难以兼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满堂灌”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由于听而获得的信息保持率是最低的,而自主动手实践、会了马上交流的信息保持率最高;学生天生会自主学习的,头脑里思维能量无处不在,只是处于弥散状态,需要教师在课堂里提供足以集聚思维能量的思维凝结。[2]小组合作制的核心要义便是“自主”,学生在课内外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究学习的方法,优生带动学困生成长,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以促进组际间的竞争,从而形成良性的自主学习生态圈。

与其教师“一手独揽”,步步紧抓,还不如“放手”,充分相信学生,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我想,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远比教授的知识本身重要。

但真正智慧的“放手”,不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而是采取“遥控班级”的形式,教师不直接管理学生,而是在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内,借助班干部和小组长的力量间接“遥控”班级。教师培训班干部,班干部监督小组长,小组长管理同学,如此一来,原本四五十名学生的管理任务,也便分割给了若干学生,简化教师工作量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时候,选拔、培养班干部和小组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其内在的品质和潜能,并充分给予学生管理班级的权利和犯错改进的机会。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像是弹簧,教师压得越紧,学生反弹得越厉害;如若教师学会“放手”,让学生有自主成长的空间,那么师生关系的弹簧也能够维持最佳平衡点。“放手”,是一种信任,一种智慧,也是一门教育的艺术,是一名新手教书匠到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成长和转变。

 

二、做到“放下”,对学生有爱心

吴非老师说过“最重要的教育观,是‘人的教育’”、“爱心比教法更重要”。自步入校园起,学校便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甚至是第一个家。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远超过他们在家的时间,因此教师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人”和“长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对成人有较大的依赖感,他们渴望得到长者的肯定、庇护和关爱,特别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学生,其心理的变化更需要成人的充分关注,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但在学生眼中,老师跟他们是有距离的,学生总会敬畏老师,而不少老师也为学生的敬畏而沾沾自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效率。可是教师们恰恰忘记了自己除了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外还是学生心灵的建构者。作为学生心灵的建构者,它的前提当然是师生双方充分的沟通,何为充分有效的沟通呢?我想老师给的,是学生想要的,想必这便是检验师生沟通是否有效的一个最好的标准了。

前段时间,湖南弑师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个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一个是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可就是这样的组合,一个成了被害者,一个成了杀人犯,这不正是师生沟通断层的结果吗?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教师首先得从自身开始改变:放下架子,避免成为学生眼中高高在上的存在;要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把师德放在首位,对学生要有爱心,把学生成长、成人看得比成绩更重要。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陶行知先生也信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和无私,究其根源在于教育的本质便是“爱”。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在你教室里坐着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你即将参与一个孩子的成长,并在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你的学生,爱你的教育事业呢?

“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范”二字的定义。怎样做才是一个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用“四有”定了标准,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建设,以德育人,用自身的气质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语文老师,可以用诗词歌赋的琼浆陶冶学生的情操;作为数学老师,可以用严谨周密的思维锻造学生的理性;作为英语老师,可以用跨国际的文化打开学生的视野;作为历史老师,可以用成王败寇的典故教给学生得失兴替之道;作为地理老师,可以用山川湖泊日月星河之无穷带领学生探寻自然的奥秘……

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科学学科,课本的知识不过是人类智慧的载体,所谓的考试也只是检验前段时间学习的手段。而“传道受业解惑”的真正要义,是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拥有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自然人真正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应放下“师道尊严”的包袱,而用爱心去浇灌,用正直的品格意志去锻造,用人类智慧的结晶去培育。

 

三、学会“放弃”,成长要静心

与众多教师息息相关的大概就是评职称了,单从一个人的外表很难判断他能力的高低,唯一能准确又快捷的给予我们答案的便是一个人所做出的成果。教师也是如此,我们大多依靠班级成绩来判断一个教师的能力,于是乎班级特色开始与教师晋升挂钩,班级活动与教师晋升挂钩,培养的人才也与教师晋升挂钩,更不用说班级学生的成绩了,这样一来教师本人便不再纯粹了,教师的成长也与这快速发展的社会一样,成为一种快餐式的成长。

可是一个满心功利心的教师还能称为教师吗?还有评职称的必要吗?而从一般教师到能师再到人师的路程又岂是几个特色班级和好成绩就能帮助你达成的。我想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成长,以及教育本身的纯粹性,而著名教师李镇西也说过“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天敌”。因此教育要放弃功利之心,当然教师本身要静心,静下心来学习,热爱教育热爱生活,最后自然而然的晋升。

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的确,教师就是一片平凡的绿叶,静静地交叠在不起眼的枝桠里,汲取大自然赠予的阳光雨露,为树下人投来一阵阵清凉。然而叶的事业又何其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大树,非一朝一夕可以成之。教师的成长之路就好比一棵树的成长,需要恰如其分的空气和养分,如若急功近利地施肥浇水,无异乎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唯有在日复一日平凡且有价值的岗位上多实践、多积累、多反思,静静地孕育能量,吐露芳华,才能迎来落英缤纷,桃李满园,如此倾尽一生,去完成叶的使命。

然而教师要学会“放弃”,静心等待,并不等同于“无所作为”,做一个“佛系青年”,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积跬步而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首先,青年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其次,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观摩优秀教师课例的基础上不断推敲、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撰写教学反思日记,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再次,教师要学会从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身来,静心阅读,不断更新观念,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个人修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和教学对象。

放弃是一种智慧,静心更是一种境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长,也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等待。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也应爱你所爱,行你所行,无问西东,成功之花将在你必经的路上悄然盛开。

 

四、享受“放慢”,对学生要有耐心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那我们教师有必要急匆匆的跟上社会的步伐吗?我想无论怎样我们都该活出教师该有的耐心与尊严。学生是一个个个性迥异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外表、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性格,当然也有不同的反应速度和成长状态。

在一堂课内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来,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一下子便能想出答案,但还有一些需要时间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的学生,这时候便需要教师的耐心了,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得出答案。在学生一年、两年、甚至六年、九年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出现,一些学生不是那么聪慧,他的才能也没能过早的显示出来,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陪伴者,我们一定要有耐心,要试着放慢脚步,让学生跟上,并且由衷的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记忆力超群,能在文科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逻辑推理思维突出,适于理科类的学习;有些学生体能发达,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不在话下;有些学生创造力强、艺术细胞活跃,能在文艺活动中一展芳华......

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不以分数论英雄,在任何方面取得不凡成绩的孩子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待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拿出十分的耐心,帮助其走出学习的困境,为其营造适宜的成长空间。放慢脚步,静待花开,就像台湾作家龙应台那样,轻轻地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

但是遇到棘手的问题学生,教师往往端不住耐心。问题学生隔三差五的“不良”行径,屡教不改的“恶意”犯错,常常使得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头疼不已,甚至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企图“斩草除根”,结果却南辕北辙。著名教育家加德说过:“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我想,尽管是问题学生,只要你拿出放大镜仔细地寻找,还是可以找到他的闪光点的,只需耐心挖掘和用心引导,问题学生也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子。转化一个问题学生,有时候比培养一个优生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成就感。

你把学生当做魔鬼,那么教室对你来说便是地狱;你把学生当做天使,那么教室对你来说就是天堂。我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是天使,尽管有时候他披着魔鬼的外衣。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是懂得放慢脚步,耐心倾听,去唤醒学生的天使本心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是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的一句话,使学生获得幸福大概算得上是教育的最终目标。通往幸福的道路千千万,然而当前教育“步步抓”的方式却只会让这条幸福之路越走越窄,不如智慧地选择“放手”、“放下”、“放弃”、“放慢”,静待花开,守望成长,方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幸福。

 

 

参考文献

[1] 蔡洪伟.课改路上: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合作制[J].浙江教育科学,2015.

[2] 蔡洪伟.课改路上:从班级授课制走向小组合作制[J].浙江教育科学,2015.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170.

《教育要学会“放”(全文共475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