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 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同学没喜欢喝饮料吗?那你喜欢喝什么饮料十一放假妈妈买了一些饮料,同学们看大屏幕。
妈妈买了3箱可乐,2箱雪碧,每箱都是8瓶,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
生说师板演:3×8+2×8(3+2)×8
2、这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吗?生板演 验证相等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十一同学们过得很快乐老师也过得很充实,老师家的卫生间重新装修了,帮我算算一共用了多少块砖?看大屏幕图
生说算理并列式
2、这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吗?生板演 验证相等
3、看黑板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内说一说
4、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我知道你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不能再写几个像这样的例子通过计算来验证你发现的规律,写完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5、幻灯展示
6、能举反例吗?
幻灯展示
7、通过观察验证,同学们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有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发现,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貌似相等实质不等的式子怎样就相等了。 (4+5)×63×(10+8)(10+6)×45×(6+3)
4×6+5×63×10+3×810×4+65×6+63×
8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25+36)×46×(20+30)(a+50) × 6(58+60) ×△(a+b) ×c (电脑演示分配过程)
9、同学们发现的规律我们可以用(a+b) ×c = a ×c+ b ×c这个字母公式来表示。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呢?看着字母公式小组内试着说一说。 小组汇报
电脑出示定义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3+5)×6=-×+×
6×(84+62)=×+×
9×(+8)=9×11+9×8
(40+4+12)×25=×+×+× 66×28+66×32+66×40=×(++)
16×9=16×(10-)
2、反着看字母公式,你能给这两个算式找朋友吗? 45×8+55×87×16+7×184
3、定义的推广
根据上面的规律你能给下面的算式找朋友吗?
(3+4+5)×8(8-3)×6
4、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80+4)×2534×72+34×28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索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内容,意在通过计算体验,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计算规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五、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验证,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小组或同桌学习探究,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谁能说一说这些运
算定律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3、板书课题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说一说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列式(来源好范 文网WWW.)。
(3)指名汇报列式情况,并说一说算理。
(4)猜想:两种解法的结果会怎样?学生动笔计算。
(5)汇报后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的不同、相同和联系?
2、探究规律
(1)教师随意写出类似的两组算式,让学生算一算,看看两个式子相等是巧合还是规律。
(2)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几组算式的左边、右边,看看发现了什么?再左右联系看,看看有什么重要的发现?试着用语言概况一下。(有了想法后与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概况,师相机板书。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师相机板书。
(5)读书,读一读,画一画、填一填、记一记。
(6)交流记住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和积=两积和
(7)灵活记忆,同桌合作说一组算式。
(8)比较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异同。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书36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2、独立完成书38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4、用乘法分配律简算书第6题。指名板演。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乘法分配律这个规律是否也同样适用于减法和除法呢?请同学们课后验证一下,下节课听听你们的汇报。
……此处隐藏2682个字……新理念,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教师时而参与学生的探究时而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点拨,既有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
1、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
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50×3+60×3
(75+68)×5=75×5+68×5
(80+65)×6=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41×(3+27)
3×(21+6)7×5 +8
41×3 +41×273×21 +3×6
7×(5+8)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乘法分配律50+60)×3 =50×3+60×3 75+68)×5=75×5+68×5 80+65)×6 =80×6+65×6 ?? a+b)×c=a×c+b×c联系实际感知规律 开放探究发现规律 类比归纳总结规律 质疑联想验证规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梳理知识激活联系 ((((
j小编推荐其他文章: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教学纪实王晓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