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篇

时间:2024-06-06 17:12:12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篇(全文共5490字)

教学内容:课本26页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不同。

2.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难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初步发现乘法分配律

课前导学:

1.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水。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2.学校买来45盒彩色粉笔和155盒白粉笔,每盒40支。一共有多少支粉笔?

3.一套运动衣上衣75元,裤子45元。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组等式:(4+2)×25=4×25+2×25

(45+155)×40=45成×40+155×40

(75+45)×60=75×60+45×6

二、分析乘法分配律的特征

1. 问题:你能写出同类型的等式吗?

学生仿照教师所板书的等式,写出同类型的等式。

2.学生独立仿写。

3.随机抽人回答。

4.问题:你怎么判断这些等式是相等的?(重点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来理解)

思考等式相等的原因,分析等式的特征。

三、巩固练习(一)

1.在平板上完成练习题,并提交。

2.分析每道题对错的原因。

四、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导语: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在数学中叫做乘法分配律,请大家自己看书上第26页内容,看看规范的表述语是什么,同时把字母表达式补充完整。

1.学生自己看书,划一划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并补充字母表达式。

2.结合具体等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乘法分配律。

五、巩固练习(二)

1.在平板上完成练习题,并提交。

2.比较具体算式,找出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

思考: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不同?

六、新旧知识的联系

问题:回忆一下,以往学过的哪些知识其实就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呢?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5×12的竖式

七、简便计算

1.问题:这几天我们学习的运算定律都可使计算简便,乘法分配律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作用呢?下面我们来抢答一道题

97×88+3×88

2.仿照出类型的题。

3.拓展练习:

102×33

八、课堂总结

1.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在学习上给大家提出两点建议,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把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布置作业:

《课时练》25页1、2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画图的方式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利用几何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采摘园图片。这是老师去采摘园采摘草莓的图片。你们观察过采摘大棚的地面是什么形状?采摘棚原来宽20米,长6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现在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一)借助图形,感知模型。

1、引导: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把想象的图画出来。交流学生作品后,课件出示

              60米                   30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2、你会独立解决吗?(学生尝试解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评价:刚才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色地解决了同一个问题。现在请观察一下:(60+30)× 20=1800,60× 20+30× 20=1800,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板书等号。

(二)借助图形,抽象模型。

1、出示几何图形: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0米                 (  )米

20米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刚才已知长增加了30米,现在尝试自己决定长增加的数量,你还能写出一些类似上面这样的等式吗?

2、交流:你想增加几米?怎样算?结论是什么?

师相机板书。

引导:孩子们,现在黑板上有那么多算式,你是否能结合图2来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先同桌互说。再集体交流。

3、出示图3,要求:先把自己猜测的数据填入下面的面积模型中,然后对自己的猜测进行计算、验证、自主完成任务单项2。

          (   )米                (   )米

(  )米《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原面积             增加的部分

4、交流:你是怎么猜测和验证的?结论是什么?

教师小结:由此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两个数相加的和乘一个数,等于用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和相加。字母表示为(a+b)×c=a×c+b×c

讨论:这个规律在数学上叫——?(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三)借助图形,逆用模型。

1、出示计算题:

(50+6)×25、8×(25+125)、102×45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着这些算式,结合刚才长方形的面积模型,你想到了什么?

2、46×25+54×25、98×20+98×80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 ……此处隐藏1187个字……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 ,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B)×C=A×C+B×C

生4、(a+b)×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评析:教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多个算式的计算中去完整地感知,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学生经过这样的探究活动,才能建构对自己有意义的知识,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评析:练习题的设计综合性、层次性强,特别是第2题设计的非常巧妙,既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练习,又对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和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形式,让学生有了初步感知,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总评: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4篇(全文共549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