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及目的
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其发展方向也必然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逐渐增长,中国的社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次境遇下,如何使社会工作更切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科学化、专业化,尽快实现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由少数人倡导从事到人民大众自觉行动、由少数人局部进行到被人民大众广泛认可的根本性转变,是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课题。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各地区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机构等)为调查单位,并设计了一套问卷,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的社会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从社会工作的结构、制度、机构运行、资金来源及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并从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与专业社会工作互动的角度探讨其发展方向并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深化我国社会工作的方案,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调研过程
我们作为一名结束大二课程的学生,在结束了为期5个月的学业之后,再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如何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不只是要完成象牙塔中的学习,在社会中的实践与磨练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这两个月的长假中我要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任务。
本次调研我们小组选择了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调查的调研话题,我们了解到如今的社会发展使得社会工作在我们的生活总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工作作为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公共事务,从一般的街道办事处到ngo,从物业管理到司法援助等等,社会工作都是在辅助政府完成工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社会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次调查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的状况,让我们明确了以下几点问题:首先社工机构是吸纳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有效整合社会工作服务资源的重要渠道,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通过了解专业机构的运营方式,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积累经验,开创新的发展。然后我们了解了一些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而且我们更加了解本专业在现实中的运用,使我们能够对课本上的各个知识点和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然后为我们这些深居象牙塔中没有充分接触整个社会的大学
生们打开一扇窗,增加实践能力,更好的了解社会。最后增强了我们一起讨论、访谈,提高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增加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的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问题涉及受访者基本情况,现状调查两大方面,机构简介、机构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社会工作者的招聘情况、机构工作人员的福利状况、机构的未来发展及改善措施等几个小方面进行调查,得出结论,进行分析。问题覆盖面广泛,能够更加透彻的反应受访者的工作现状。
三、调研结论
首先谈谈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几乎每个机构都有人员不足的情况,而民办的机构人员一般比较少,大部分是义工或者志愿者。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有时一些项目无法进行,对社工的了解还停留在表层。而现在社工机构的招聘现状是:调查的机构中只有少数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为主要招聘对象的,而其他几个机构应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相对的需要电子信息和医护方面的人才。
从机构资金构成来看,有政府支持或建成的机构基本上都可以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民办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依靠个人缴费。而从人员构成的角度来说,真正是社会工作毕业或者由社会工作是执照的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很多。如今由于社会事务的复杂化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社工人员年龄,学历覆盖面都比较广。对于部分的社会工作人员,他们被给予过专业的培训,统一考试,然后由政府部门颁发执照,再上岗。而有些社会工作人员则并没有经过这样的流程。这样就
不能够充分地保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
困扰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难题是工作量大而工资低。处于基层的社会工作人员每天处理的都是一些重复的琐事,所以他们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很难得到激励。长此以往,很容易进入职业倦怠。因此,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将薪酬作为一个重要的激励来源,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热情,也便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加入社会工作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群众缺乏向社工求助的意思和习惯,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低。而政府对民办的社会工作机构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人不清楚身边的社工团体,不懂得去求助他们,更别说被他们的工作而吸引,产生加入他们的想法。让群众更加了解社工机构及社工的工作,让社工这个职业能更广泛地得到群众的认可,不仅能让社工机构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工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社工机构和社工生存状况需要得到改善,而政府则是能够给予他们帮助的那只手。在这里,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对其予以正常的帮助和引导,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帮助群众,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预防和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政府转变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府应多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给予社工机构特别是民办机构支持。社工机构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工作者的收入、办公经费等都靠财政支持,资金不足是限制社工机构发展的一大因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够为社工机构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能让社工机构雇佣政府相关工作人员来弥补人员不足,也能使社工机构人员不足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社会工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缓慢的,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困难,因为它们力量弱小,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社会工作就是一个新事物,它的成长力量在最初是弱小的,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但是一个新事物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一样,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不断地得到完善。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工机构及社工生存状况会有所改善,社会工作也会不断地发展并最终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第二篇:社工实践报告
……此处隐藏10118个字……俱来的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如:婴儿饥饿时就会哭泣;它根据享乐原则行事,属潜意识层面。超我则是社会化了的我,对本我的破坏性冲动起制约作用,它根据道德原则行事。而自我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它根据现实原则行事,是理性的我。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健康的人格应是这三部分的平衡。本我太弱,会没有了生存愿望;超我太强大,也会出现精神疾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中,本能是最根本的推动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力量。他认为本能主要是由自我保存的本能和性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发展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崇拜期、潜伏期、生殖期。在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作用,而且在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人会产生焦虑,如果不能克服这些焦虑,则这些焦虑可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六岁之前已经大致发展完成,以后的
发展主要是加强这些基本结构。因此,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于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中,案主姜峰,在本我获得满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超我,但是自我没能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平衡作用,调和内部生物本能与外部现实环境,满足需要。由此看来,超我的实现,并非都意味着是好事,过分的超我就会使人产生精神疾病。姜峰即是过大的压力,导致精神的紊乱,以致不能理性的行事,在单位,他坐立不安地惦记着家里;在家里,他辗转反侧地想单位的事。他妻子呢,不但不替他着想,还常常奚落他。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犯起来不是前心疼,就是后背酸,要不就是肝区压痛,甚至一连几天胃胀腹泻。医生下了一串打问号的诊断,说难以确诊。迫于无奈,姜峰只好双卸任了,把企业交还给上级,把独生子推给了老婆。
三运用认知理论分析案例
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在案例“别再加压了,好吗”中,案主姜峰显然是认知能力不够强,对于自己的升任,并不意味着将辅导儿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妻子,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即便任务繁重,但是仍可以与妻子协调好,而不是直接推卸掉自己的责任。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需要的是父母双亲的庇护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所以说案主姜峰应该理性的认清自己,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不好导致精神的紊乱。
四运用系统理论分析案例
系统理论是在社会学领域的功能主义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系统论的主要概念有:(1)系统,即一个由发挥着各种功能的、相互依赖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又可以分为:封闭系统,即不与外界发生交换的系统;开放系统,即与外界进行交换的系统。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要大于系统之间的交换。(2)输入,即能量被允许穿过边界进入系统内部。
(3)生产能力,即能量在系统内部如何被使用。(4)输出,即能量穿过系统边界进入环境之中。(5)反馈,即系统对环境的输出会以信息或能量的形式反馈给系统。(6)熵,即系统使自身的能量保持下去的倾向。
系统论把人与其生活环境也看成是一个系统。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所面对的工作对象也是处在某种生活环境,即: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系统环境。一般而言,下列三种系统对于个人来说是有益的:
(1)非正式的或者自然的系统,例如:家庭、朋友;
(2)正式系统,例如:社区群体、贸易联合会;
(3)社会系统,例如:医院、学校。
但是,行为有问题的人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系统,这是因为:第一、这些人的生活中可能不存在这些系统,例如:一个人可能没有什么亲戚朋友;第二、人们不了解或者不想使用这些系统,例如:一个受到父母虐待的儿童不知道到哪里寻求帮助,或者害怕向警察救助;第三、这些系统可能会给这些人带来新的麻烦;第四、这些系统可能会与其他的系统相互冲突。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案主姜峰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好家庭与事业这两个系统,环境的因素导致问题产生了分歧。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需关注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因为个人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1)帮助人们使用和改善他们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例如:学习与家人相处的技巧;
(2)在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帮助一个残疾人进入社区生活中心,并且使他不至于因为自身的残疾而受到嘲笑或歧视;
(3)改进个人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例如:帮助一位因性别歧视而丧失工作机会的人获得合法权益;
(4)改进资源系统内部人们之间的互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工作单位内部同事之间;
(5)帮助发展和改进社会政策,例如:通过努力促使国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歧视问题进行立法;
(6)给予实际的帮助;
(7)作为社会控制的行动者。
总之,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是一种服务供给方式。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其中既是需求评估者,又是直接的服务提供者,更是服务的管理者与协调者。一般情况下,社工评估案主及其家庭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协调、监督、评估及倡议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以此满足案主特定的复杂需求。一个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即社会工作管理的主要供给者。与其他形式的个案管理相区别的是,社会工作个案管理不仅呈现了案主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个案管理运行背景的社会系统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