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环境,虽然信息技术等的变革对传统的文化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契机。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 融合的现状及趋势,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希望对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一、“互联网+”为文化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1.互联网技术激发文化消费意愿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 应用使得我国逐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与应用更是为信息获取提供了稳定的媒介,专业人员能够利用各种大数据技术来把握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进而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 2.互联网技术消除了文化产业各领域的壁垒文化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产业,其在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各个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呈现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比如:传统的报纸期刊、图书、电视、电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分属于不同的领导机关。当前,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延伸和拓展,使得各种文化产品门类之间形成了以内容为中心,相对完整的网络开发营销系统,互相之间紧密联系,上下游角色转换自如。不同的媒介信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无差别传输与转换,比如,纸质书、有声书、视频、电影、体验式公园等等,可以从一个内容实现全形态、全介质贯通。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文字编辑能力,还需要掌握摄影、视频、编辑、剪辑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保障文化产业融合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较薄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的产值占 GDP的比重大约在1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的12%;日本文化产业规模在2000年就已经超过当年日本汽车工业的产值,占GDP比重的17%;而近邻韩国在制定了文化发展5年计划后,文化产业也一跃成为主导产业,其产值已达到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 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000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2.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互联网+”时代下我国文化产业突破了传统发展的怪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实际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会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不合理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比如,以内蒙古为例,当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但受经济发展的局限,缺乏系统规划和资金投入,呈现方式简单粗放,其文化产业增加值始终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境,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不够、开发能力受限,未能从实际情况出发,缺乏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3.商业模式尚不成熟
一些地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产业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即使在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也很难形成更具现代化气息的产业链,文化创新缺乏后劲。一些地区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本地区文化市场的综合评估,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的各种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文化产业的协调能力低下。此外,由于一些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多元化拓展和深层次挖掘,使得其文化产品的附加价值很难实现,并且在产品的质量方面也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一些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并未形成完全有效的商业模式,在传统商业模式的束缚之下,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停滞在对文化资料的浅度加工层面,而未能实现对文化资料的深度加工整合,导致文化产品的深层价值得不到发掘,所形成的文化产品也就缺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讲不好“地方故事”,又怎么能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