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教学案例
在写作案例时,写作者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案例应该反映的是一个真实事件,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劳伦斯(Lawrence,P.R.)说:
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在课堂讨论中,大家以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和表达,各种观点体现了不同的思想方法。要做到上述所有这些,案例必须首先是一篇好报道。实际上,案例写作既像写好报道那样简单也像写好报道那样困难。一个案例作者必须学会不仅恰如其分地报道他所看到的事情,而且还要能看出他所观察的事件中哪些对他来说是新鲜和不同的。
汉森(Hansen,A.J.)等人对案例写作过程和案例本身是这样思考的,他谈道: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当它进行顺利的时候又真令人兴奋。----这部分地由于它使人思想开放,使人重新经历重大事件并真正参与对话,而这就是生活。从案例作者的角度看,我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其中所包括的意思,能足够引起大家思考和争论的兴趣,并且富含启发性。
(一)案例撰写的一般程序
1.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能会涉及到下列问题:案例描述了什么样的问题?涵盖哪些内容?你对这些案例有何认识?在你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2.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
在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接下来可以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下:这些案例读起来怎么样?你理解了他要表达的内容吗?从撰写者的角度看,内容表达得清晰吗?案例中描写的细节细致吗?案例中包括了哪些组成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3.运用头脑风暴法,实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
任何案例都是围绕一定问题展开的,因此调动大家的思维考虑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是完全可行的。在这一步骤,每个教师讲出自己曾遇到过的一些问题,而其他教师在不重复的情况下讲出自己遇到的另外一些问题。在这其中,尤其对那些两难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成的第一步,它给案例提供了一个基点和着眼点。
4.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
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与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把相似的问题归并在一起,把性质相近的问题汇总成一个类别,使问题本身变得眉目清晰就尤为必要了。
5.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1000-3000字左右
教师在头脑风暴中提到的各不相同的论题,经过归并后有了一定的逻辑结构。接下来可以让每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围绕自己曾经提出的论题撰写案例初稿。初稿的篇幅不必太长,可
限定在1000-3000字左右。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
6.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
讨论可以有这样两种形式,一种是3—4位教师围绕一位教师写的案例进行讨论,另一种是3—4位教师同时展示自己的案例,围绕这3—4个案例进行讨论。这样一个阶段有些类似于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讨论既要关注到案例的内容,也要关注其表现形式,为每一案例的修改提出具体的建议。
(二)案例撰写的规范
案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一些独到的风格和规范要求。
1.使用过去时态
案例用过去时编写,这样做可以防止今后某一天出现同样事实所造成的任何影响。同时,用过去时写的案例也可以在教学上使用更长一些时间。如果不使用过去时,就可能要标明写作案例的具体日期及案例事件发生的日期。一般地说,使用过去时可使得案例作者能较为灵活地处理案例中反映的事实与问题。
2.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
将所有可用表格形式表示的资料均制表列出,这一来是为了行文活泼,二来是为了便于读者明确把握有关事实。
3.事实反映要充分
得到的全部有关事实都应该包括进去。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案例只出示有关单位或个人关于该特定情景的资料。如果得不到某些必要的事实,往往应当加以说明。要注意的是,在案例中不应包括作者本人的观点,如果要写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应当在案例中注明其为某某人的观点,而不得作为事实来加以报告。
4.必要时列出实际采取的决策
案例反映的是一个个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列出当事人实际作出的决策常常可以增加案例的趣味,并帮助学生澄清有关思想。然而,是否要在案例中列人有关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用途和目的。
5.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
如果是以学校或教师等真实姓名(名称)编写的案例,应该在案例标题的脚注中说明材料的出处。
6.核对有关数据
案例中列举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核对,保持准确。为了便于核对,可以在案例底稿和初稿上频繁标明资料出处,它应该比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文本中标明的资料出处更为详细。
7.附表和附录
表格、图表、其他格式化的制表或地图都可以作为案例中的附表。这些附表应按其在案例中出现的顺序依次编号。在每一附表的下面都应标明材料的出处。不属于案例有机组成部分的材料,或因篇幅过长不宜列人正文的材料,可载于附录之中。附录通常以字母或数字标
示,如附录1或附录A。 第一是时间结构。案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背景的,案例作者必须要对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可以依据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虽然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考虑,要打破时间顺序,例如,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有时会在案例开头先讲一件实际上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但你必须对事件发生顺序和案例的时间结构非常清楚。
第二是叙述结构。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必须要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叙述,事件从哪开始,它的前因后果等,换句话说,案例的故事要娓娓道来。
第三是说明结构。案例的写作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把有关情景向学生讲清楚。叙述结构和说明结构有时并不是同一回事情,满足了叙述结构的要求,并不见得也能满足说明结构的要求。相对于身临其境的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的交待就要尽可能地具体一些,以便于他们掌握事实。
第四是情节结构。为了使案例变得活灵活现,让学生忘掉它是人为的,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
这几种结构在案例的写作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案例作者需要剔弊理纷,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序列。
(三)案例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为案例的初写者,常常易犯的错误有:不能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语言的陈述缺乏一定的序列,提供的细节太多,混淆了读者的视线和思维。背景信息太多或太少等。
对这样一些问题,案例写作者要给予充分注意,此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案例写作时,每一位教师要注意正视自己所具有的一些偏见。由于成长经历与生活阅历的不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时难免会形成对一定事物或人的固定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在案例写作中,注意到这些态度、价值观的存在,既有助于澄清问题所产生的根源,也有助于读者把握问题涉及到的多种不同因素。例如,美国一位白人教师回顾他刚刚接手一个有4个黑人学生在内算新班级时的经历,在案例初稿中写下了这样一些文字:“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我感到我的处境简直无法再糟了。这4个黑人学生粗野、不懂礼貌、学习成绩差、常常谈论暴力和药物等。在此之前,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都是非常好的,这4个人与他们简直有天壤之别。”
这段文字也许的确是这位教师真实的情感写照,但其中恐怕也有个人偏见与成见的成分,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在经过小组讨论大家提出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之后,他又在案例修改稿中。添加上了下列内容:“这些学生的肤色也许是我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的障碍之一,是他们在我心目中变得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当时我不敢肯定对他们是否真正地抱有期望,他们的举止能变得彬彬有礼吗?他们需要这样的学校教育吗?”
这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自己个人感情的分析,促使个人远离偏见。
第二,案例虽然要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情感,但不能陷于感情的宣泄。案例围绕一定的事件展开,写作者往往是事件的当事人,这样,他一方面选择对自己情感有触动的事件作为素材,另一方面有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大肆渲染这种感情,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移到个人情感的层面上去。
例如,有一位教师叙述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他任教期间,收到了班级中部分同学家长的联名信,要求把他们的孩子转到其他班级上去。这位教师感到自己受到极大的伤害,在初稿时他这样写道:“这封信指责我没有上好数学课,没有教给他们的孩子适当的概念、原理、公式,使得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牢固,孩子们在学校玩得太多,并且回家后也没什么家庭作业。他们甚至把信呈交给了教育局领导和校领导。我自己感到非常失望,挫折感深深地折磨着我,我甚至想干脆辞职不干了。他们这样对待我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我是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
在这里,案例写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要说明的问题或案例要反映的论题上,案例不是用来反映至少不是只反映个人情感问题的,而是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为焦点的,也就是说,案例展示的事实材料应该以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意识到这一点以后,他在后来的修改稿中,注意增加了这方面的事实:“我的思绪回到我第一次家访的时候,其中一位家长拿着她女儿以前的成绩单对我说:‘你看,她去年的成绩有多好,学到的东西有多多。”’
为了维护案例的权威性,案例写作者的客观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如欲尽可能地避免写作者的偏见及陷人感情的宣泄,可使用下列技巧:
★使用从有关论著、文件或自己所作的采访中得到的直接引语;
★注明资料来源;
★避免任何偏见和同情情绪;
★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单调乏味的叙述,又不致激起强烈的感情;
★尽可能使用事实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