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

时间:2024-08-31 05:36:32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全文共5849字)

【引言】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请您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总算读完了《三国演义》这部让人时而欢喜时而忧的大作了。厌倦长思,感慨真正的历史往往被演义、被野史、被民间戏剧所掩盖,不知道这算不算得是一种悲哀?小的时候对曹操最大的印象就是戏台上那抹着白鼻梁的奸臣形象。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汉相国参之后。20岁举孝廉。《魏书》说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演义》称之为:乱世的枭雄,盛世的奸雄。不论如何,他是个英雄。

曹操其人文章超群

看他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是爱酒的,爱酒之文士必然豪迈,必然的慷慨激昂。清峻之气扑面而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志不已”这是他贯彻终生的进取精神;“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呤至今”天生的英雄气质决定他的文章卓尔洒脱。他作文章没有顾忌,任性而为,他说:“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引用与现实相距不久的事情更是他的与众不同,想写什么便写什么。他开创了晋安文学的早期特色,清峻、洒脱、豪迈、华丽。可惜曹操的诗能够得以传世的很少了,至今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此外还有40余篇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写得何等的坦率,何等的气势雄伟,以其平易自如、简明朴实的文体,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曹操其人行为不受拘束。

曹操的统治以立法严厉闻于世。因为是乱世,他尚刑名,他作文章的简约严明也反映在他的政治上。他废除古老的观念,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新思想,所以儒家以外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所以晋朝的文人名士个个追求个性自由,为人放纵不受世俗之约。他征求人才,说不忠不孝并不重要,只要有才就可以。这是他人所不敢说不敢做的。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各路名士收罗起来,让他们围绕在自己身边,即有人出谋划策,又省得他们到处捣蛋。他尊重名士,但当名士的主张与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产生分歧时,他会痛下杀手,他杀孔融、杀杨修,在当时要杀一个名士并不容易,需要顶住各种压力和劝说,他无惧,他无畏,他是独立特行的,这时候的他是个霸雄。

最与众不同的是曹操的遗令,古之遗令是有一定的规矩格式的,多半所写身后葬于何地,以何类宝器相随等等,曹操说天下还没有安定,不得遵照古时的旧制,安葬完后,都不再穿丧服,不随葬金玉珍宝。试问哪一朝的皇帝不是金满箱、银满箱地陪葬呢?而让人惊讶地是他遗令的内容居然还讲到遗留下的衣服和伎女的处置问题。俗语说乱世出英雄,但这样的英雄,这样的不拘一格是世人所少见的。

曹操其人谋略盖世

汉末,天下大乱,《三国志》书: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太祖即是曹操。那个乱世,群雄并起;那个乱世,董卓横行;那个乱世,袁绍虎视四海,强盛莫敌;他“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成功地打胜了历史上有名的官渡、柳城、当阳、渭南等重大战役。曹操说:“起义来诛平暴乱,是大家都希望的,各位还有什么疑虑呢?董卓从山东兵,依靠王权,利用二周的险要,向东君临天下,行为不符合于道,已经成忧患了。现在他焚烧宫室,挟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道该归附于谁,这是天下将灭亡了,我们一战而平定天下,机会不可失掉。”其对天下大局的认识,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对人心的背向,在对董卓的分析中,已经锋芒毕露了,天道合一,审时度事,是真大英雄也。

每每吟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觉得这种的胸襟,这样的气度是非他莫属的。鲁讯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更确切的来讲,我甚至是爱上了曹操。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曾记得那时昏夜黄灯,我依偎在母亲怀中,听她絮絮叨叨地讲故事,讲名著。我憧憬于《西游记》的漫天神话,憧憬于《水浒传》的侠骨柔肠,甚至憧憬于《红楼梦》中宝黛之间的悲剧爱情。蓦然回首,我唯独漏了精彩绝伦的《三国演义》。

初读《三国演义》,只觉得无聊透顶,眼前是无尽的黑洞,望不到头。正当我撇下书儿自己去玩时,心中又挂念起它来。那种明知无聊,却又想一探究竟、欲罢不能的感觉着实让我难熬。最终,我又拿起了书儿,一种未知的感觉在弥漫。

渐渐有些着迷,有些沉沦。我开始沉醉在罗贯中笔下的三国世界里。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我最敬佩的事了。“黄巾军攻打刘焉,刘焉就贴出告示招募士兵,刘备看到了叹了一口气,正巧被路过的张飞听到,就厉声说:‘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刘备看他相貌不俗,问其姓名,两人各自作了介绍,刘备说:‘近闻黄巾倡乱,有至于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张飞一看和自己意气相投,就说要散尽家财共举大事,两人都很高兴,到路边喝酒,正巧碰到一人边进酒店边说:‘快拿酒来,我要赶入城去投军。’刘备就邀请他来做,三人互道姓名,发现意气相投,就一起到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义。按年龄长幼,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因为澎湃的倾慕,我甚至冲动到拉几个要好的女伴也玩那三拜九叩的把戏,只为了学那三位生死不离的侠义。

除了那一个个曲折、绕人心曲的故事之外,引我眼球的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其中,最令我有所感受的不是曹操,也不是刘备,而是孙权。

曹操的壮志未酬,刘备的求才若渴完全掩盖了另一位君王……孙权。孙权作为君王远远没有曹操和刘备那样有所作为。众人似乎也不太把他当回事,甚至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也大言不惭孙仲谋不成气候。但是在我看来,他的不成气候对于他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那是一种机遇,让他喘息的机遇。吴国在以后的几年里相安无事,人们生活安康也是他“懦弱”的功劳。如此说来孙仲谋也不是一无事处不是英雄胜似英雄。

至于诸葛大圣人,他那无与伦比的智慧,或许令我们现代的人都感到汗颜吧。他的计谋多如牛毛。假设孙悟空在世也不能及诸葛亮一个奇才。正是因为这方面的才能,所以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以三日为期,轻而易举地借得万箭,这启不是应了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的确是个伟大的谋臣。然而伟大的人也有他的不足。他的才识是惊人的,但是也因为他的自负酿成了吴国亡败的下场。他全盘掌 ……此处隐藏708个字……p>他与唯唯诺诺的刘备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言石破天惊,使得刘备惊慌失色。他大胆地、狂妄地、张扬地批判当时所谓的天下英雄,却正是高瞻远瞩地洞察了当时的时局,针针见血,使他后来势如破竹般一举歼灭袁术三子。“自负”的背后,隐藏了曹操真正的文韬武略,足智多谋。

他虽有才略,却不计门第,求贤若渴,一曲《短歌行》质朴、苍劲、风格沉雄,真情感人,将他求才的心迹表露无遗。他虽是首领,却不刚愎自用、我行我素,功高志骄之际,对人才的态度却无比谦恭,重用被孙权刘备不屑一顾的庞统,可谓难能可贵。

难道他不是英雄吗?不,相对于刘备的慈悲来说,我更喜欢曹操这种不羁,不虚伪,不做作,嫉恶如仇,虚怀若谷,选贤与能,智慧过人的英雄……只是世俗的偏见影响了我们的判断罢了。

英雄,即使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消磨,却永远无法从我们的心中消逝……《三国演义》,是一路英雄演绎的千古绝唱!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中华民族在是一支富有传奇色彩的古老民族,也是一支富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民族,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三国演义》,它是我国一部优秀的章回体历史小说,结构严谨,内容跌宕起伏,耐人寻味。是“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一支经典而独特的文化音符。

我五岁那年,到外公家去拜年,在不经意中,我瞥见了书架上搁置的那本《三国演义》。它静静的躺在书架的右下角,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依稀可辨上面遒劲的“演义”二字。它泛古的封面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我便问外公那是什么好看的书,外公告诉我,那是《三国演义》,讲的是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的故事,里面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智慧故事,很有教育意义。说着便把它从书架上拿了下来,他拍拍上面的灰尘递给我,然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要好好的汲取里面的精髓,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接过来,随便翻了几页,发现里面的内容很难懂,便想还给外公,外公让我留着,说以后会有用,我也就没有再推辞。

等到我上了三年级,认识得字多了,便开始看小说,这时,我想到了外公的《三国演义》,便开始看起来,慢慢的,我发现“三国”中的人和事远不止我想想之中的那么简单,那些勾心斗角,敌狡我诈,斗智斗勇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这本书还真挺有趣的。

读过几章后,我对书中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点都慢慢的适应了。这时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也对这本书更加喜爱。

书中有很多描写战役的篇幅,这是我最喜欢的,每次读到此类的描写,我总要细细品味。我觉的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例如第九十五回--“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其中诸葛亮那种勇于创新,打破常高规,不按常理出牌的作战风格让我对他敬佩有加。他能做到知己知彼,抓住敌方将领的心理弱点,大胆出击,不费一兵一卒,便吓退了稳操胜券的司马懿,让我拍手叫绝。

还有“孙刘联手大败曹操,火烧赤壁”,“诸葛亮七擒孟获”等都是妙不可言,真可谓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中呀!

《三国演义》中虽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国演义》也不例外。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大肆宣扬封建社会的那种“王道形象”,认为王者就是上天派来解救人民苦难的“神”,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使文章缺失了真实性。而且,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黄巾起义说成是农民造反,叛乱,但实际上农民起义往往却是最值得推崇的,因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人民才会反映出社会基层的意愿与动向”。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其文章产生的影响之深、魅力之大,是其作品所不可比拟的。

《三国演义》以它独特的魅力被更多人所熟知,而我也被他而深深的折服。

历史在改变,时间在流逝,但不变的,是心中那份最真、最诚的眷恋……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学生(全文共584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