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时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在教学《认识时间》这课时,先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几时上学?几时回家?什么时候睡觉?”全班同学都很感兴趣,愉快地说出自己的作息时间。接着,我因势引导说:“假如我要画一个钟表,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师生合作画钟表的过程中,学生取得钟表结构的共识,学生在想与说的过程中,欣赏自己,欣赏伙伴,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了“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萌发学习数学的志趣”,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健康发展。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科中的'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译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另外,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篇:
《认识时间》教学案例
实验小学
王振丽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90-91页里
1、例2,练习二十三的部分习题。教材主要分三个层次:认识时间单位“分”,认识半时(同时理解时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第一层次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操作感知分与钟面小格的对应关系,并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与大格进行转换;第二层次主要是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读特殊的时刻几时半;第三层次通过一组动态的时钟认读,整体感知几时几分的认读策略,突破难点,整理方法。主要学习五分五分地数,认读几时几分和时分的关系,半时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时刻而已。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的机会,为进一步学习一分一分地数认读时刻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认定目标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师:铃声响了,上课时间到了,你们认识这个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钟面上还有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二)认定目标
1、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太了不起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2、学习目标
(1)在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
1分,走一大格是5分,熟练掌握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是多少分。
(2).通过教具钟演示及学生自主拨钟验证,理解时和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通过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的活动,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几时几分。
二、互动交流
合作引领
(一)互动交流
1、认识时间单位分
师: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时的时间你认识吗?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①时针指向8,是正对着8吗?等2S,我们来看一看,是过了一点点。②走
过了8一点点,是吗?我们来看看,的确是这样,你观察的真仔细。
那分针呢?分针指向1是5分,你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分针从12起,“走一小格是1分”,(板书)。走两小格是两分,走三小格是三分,你来接着数,你来数。一大格里有5小格,所以“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板书)
那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多少分呢?1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10小格就是10分。 师:拿出学习单,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填的?同学们来看大屏幕。(手从12起边比划边说)
分针走到6是30分,3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他写的全部正确,对照一下你写的,你写对了吗?把学习单放回桌角。 分针从12起走了一圈,是多少个小格?60个小格就是60分。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小脑袋里的分针也来转一转,滴答滴答分针从12起走到1是几分?走到2呢?走到3呢?——12呢?
师:睁开眼睛看一看,你们都记对了吗?如果没有数字提示,你还会说吗?分针从12起,走到 3是?走到6,你来说走到9,你来试试走到12。
师:有的小朋友回答的特别快,你用了什么好方法呀!2S能和大家说说吗? ?如果你还有其他好方法,可以和小伙伴们课下说一说。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你可以选择好的方法去记忆。现在请同桌两个互相提两个。
(二)合作引领
1、认识时及时分关系
师:时针看见分针转得那么开心,也想和分针一起转,请看,现在是什么时间?请一位同学上来拨一拨。我们让分针走一圈,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你也来说说?你们也发现了吗?
让我们拿起小钟表都来试试。准备!开始!拨好了吗?举起来让我看看,快速的把钟表放回桌角。这一组同学动作又快又轻,已经坐直了。
刚才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同时时针走了一大格,一大格是几时?(1时)我们就可以说1时?=60分,反过来60分?=1时。(板书)齐读:1时=60分,60分=1时
2、读写钟面时刻
师:我们来看[8:30]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恩,有道理。谁能再来说一说?你说的也不错。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时针走过了8,还没到9,是8时多,多多少分呢?3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30个小格是30分,所以是《8时30分》。 在生活中,8时30分也可以说成8时半
师:[8:45]这个时间你们认识吗? 生:8时45分,9时45分》》
师:你们同意吗?为什么不是9时45分?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时针在8和9中间→你再看看,时针?走过了8,还不到9。)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谁还能再说一说?你解释的真清楚,快把掌声送给他吧!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9时45分,时针和分针在什么位置?你来说!你的意思是:时针走过了9,还不到10。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9。是这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钟面上,时针走过了8,还不到9,是8:45,这个钟面上,时针走过了9,还不到10,是9:45,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时针走过了1还不到2是几时多?时针走过了7还不到8是几时多?谁想当小老师也考考同学们?请你,你来。
师:咱们已经认识了这些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时间的?谁愿意来说说你的想法?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
(①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②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是“多少分”。) 师:你们看,这是文字表示法,电子表表示法怎么写呢?我请三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到学习单的背面。他们写的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占位。把学习单放回桌角。
3、学习拨钟表
师:下面,我要邀请一个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跟我一起做游戏,请你来拨2时半。同学们来当小老师,看看他拨的对不对。他拨对了吗?你怎么知道他拨对了?你说的真准确。咱们向他俩竖起大拇指吧!请回位。(小老师们看的可真仔细,你再调整一下吧?)
师:拿出小钟表,拨2时50分。拨好了举起来让我看看,请你带着小钟表到前面来,把钟表平放在桌子上。他拨对了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师:再来拨一个,请拨3时5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拨对了吗(放一个学具)。
三、相机测评
拓展提升
(一) 相机测评
师:现在是3时5分,再过20分钟是?你们知道吗?每周五下午的这个时间是我们淮河路小学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粘土课了,瞧,粘土课开课啦!看他们做的多认真呐!一个个胡萝卜真美味!
你认识这些时间吗?请你把这三个时间写在学习单的第二部分。
(二) 拓展提升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时间,(出示课题)你学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新知识呢? 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时间,以后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走一大格是5分。
1时=60分
8时5分 8时30分 8时45分
8:05 8:30 8:45
《认识时间》教学反思
王振丽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自认为还比较满意。在试讲了《认识时间》这节课后,感到很失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看出我教学设计存在一些不足,课后我进行了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备学生不够,预设不充分。比如课堂上在练习认识几时几分时,我呈现的是8时45分,而很多学生把它看成9时45分 .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为了能完成教学,没有让学生去探讨,只是简单进行了讲解,学生不能深入理解。
2、课堂不够开放,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回答不出来,我包办代替的多,给人满堂灌的感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时间看似很好理解,学生理解得却很困难,课堂上我也让学生动手去拨,去和同伴探讨交流,但是做得不够突出。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我牵引着学生学。
3、教具不直观,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由于时间紧,我的课件没有做出来。我在学校教导处找到一个石英钟给学生演示,学生观看起来不够清晰没有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也是本节课不成功的一个关键。
结合以上分析,再结合同行给我的帮助,我会再重新思考,重新设计,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