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二、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一共有多少小节?【我发现,陈老师在上课时也先询问这个问题,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却会给学生的预习一个方向,原来,每次预习我都要把自然段标出来】
2、检查读文,每人一段,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在检查读文中理解生词。
年轮 :一名同学简单解释,老师随后出现大树年轮的图片,给学生简单介绍。
三叶虫化石:老师打出图片,给学生进行解释。顺势询问学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同上学习漂砾
【边读文边解词,避免了单纯解词时脱离语境的缺点,同时,在解词过程中,老师有目的性,又避免了学生什么都解释的盲目性。同时,对于一些难的词,如年轮、三叶虫化石等,即使学生把字典上的解释读出来,他也不明白的,老师直接出示图片,既直观,又节省了时间。】
三、感知内容: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2—9段,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都有什么?
(1)学生读书。
(2)老师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同时以第二段作为例子进行勾画关键语句的指导。
【1、在一开始提出要求时,就让学生边读边画就更好了。2、此处占时较长,原因是这篇课文,2、3段结构一致,4、5段结构一致,6、7段结构一致,8、9段结构一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第二段的勾画,也很容易的完成了第三段,但在后面的几段就遇到了问题。老师也发现了,于是进行了单独的辅导。虽然时间很长,但辅导并没有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而在下面的交流中也显现出来。老师还要进行第二次指导。我认为,老师在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不明白时,正是需要老师之时,此时,老师完全可以再以第四段为例,进行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规律,我们勾画的是什么现象带来什么结果】
(3)交流:
学生逐段说出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老师顺势把它变成简单的语言,进行板书。同时对4—9段进行勾画的指导,读后感《大自然的语言读后感》。
三、品味语言(学习4、5小节)
大屏幕出示4、5小节的课文: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运用了比喻。
师:哪是比喻?
生:大自然在告诉人们,春天来到人间。
师:你同意吗?
生2: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师:这里对不对?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蝌蚪比作了逗点。
师:为什么这么比?
生:因为他们像。
师:你看这句话是什么号?
生:问好。
师:老师告诉你,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就在这句话中,你能把它变一下吗?
生: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
朗读第四小节。
同上学习第五小节。
【此处老师注意了语言的学习,关注到了修辞以及句式转换的初步概念。对于三年级老师来说,有这个意识很可贵。但我想,第一学生回答错误不是没有原因的,老师可以追问一下,帮助他明白。同时,对于两种事物的相似点,老师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更清晰】
四、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是以小诗的形式出现的,请你也试着填一填。
多媒体出示:我会填
天上飞着蜻蜓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蜻蜓飞的( )
明天准是( )
学生填(答案不统一)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试着这样说一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巧妙,既让学生学习了语言,还进行了拓展。可见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既然是诗,就该让学生有作诗的意识。学生在回答,蜻蜓飞的低,明天准时阴天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第一句话稍稍改动,让它更顺口】
我很喜欢这节常态课,有基础知识的学习,有课文的朗读,有勾画重点语句的指导,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析,有课外的拓展,而且这些都是在一节课中完成。那么我们就可以节省出一节课学生做阅读了。希望范老师坚持下去,更希望范老师带领着三年级组做下去。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单课单练
班级:姓名:得分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连翘()纬度()蓑衣()忌讳()悄然无声()
2.根据拼音写汉字
销声nì 迹 ()shuāi草连天()wěi度()阻náo()yùn育()
二、本文作者是。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1)销声匿迹:
(2)翩然:
3.用“/”划分层次。
第一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二段:①②③④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5.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它的具体含义是。
6.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
7.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物
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侯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 ……此处隐藏3506个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语言”为___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5.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__,选择______。
(二)请课外收集一些农谚。如“阿公阿婆,割麦插未”。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天堂初中储朝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简洁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理清思路,了解说明的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1、2段生动形象地介绍“自然的语言”有何作用?
三、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归纳明确:
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打比方作诠释下定义
(1)第二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举了几个例子?
(2)、本文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何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四、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简洁的特点
1、划出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性特点的句子,并作出批注。
2、体会本文生动简洁的语言特点。
五、拓展延伸:
分析《大理寺桃花》所蕴含的物候知识。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收集一些农谚和有关物候的诗文,并分析其中蕴含的物候知识。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五篇: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
2、了解物候相关的科学知识。
3、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语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丰富语言。
二、走近作者
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三、狼吞虎咽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标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完成后学生上讲台板书,师生合作解决生字词。)
四、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五、.细嚼慢咽
品读1段
1、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找出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
3、概括本段的语言特点。
六、作业巩固
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雪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
朗读6-10段,思考:
1、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
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先由学生分小组分工合作后汇报。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举例子和作比较两种说明方法。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三、拓展阅读
《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说说诗中蕴含的物候知识。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七嘴八舌
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提出问题。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讨论。
教师提问:1、文章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五、各显神通
1、你知道的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有哪些?
2、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已为人类敲响了环保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