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亲密关系读后感
亲密关系读后感
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看得极少,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书,因为时间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没怎么好好的品悟,但还是感悟蛮深的,今天想写写关于它的一点感悟。
如同找数学和音乐的关系一样,以前的我,很难将科学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但此书,不仅将两者联系起来了,还用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这些关系,并发现了我们平时难以发现的东西。对于此书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得不说声赞。作者试图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协调而直接的方式来描述关系科学。
这里的亲密关系,主要讲的是与我们联系紧密的伴侣之间的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都有归属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能与周围的朋友建立友好的关系,被团体所接纳。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得不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这与我们生活得是否快乐有着极其大的关系,所以,我们需要对关系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识。对于亲密关系的建立,这是第一步。对于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能够相识,并继续交往下去,就是因为两人之间产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础是一种回报,我们喜欢接触我们喜欢的人,更有可能喜欢我们周围的人。我们会被那些其出现对我们有着回报的人所吸引,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积极的体验或是一种直接的回报,能使我们开心愉悦或是满足我们的某些欲望。我们从我们周围的人当中选择朋友或是仇人,因为了解我们周围的人更加方便,先对于其他人而言,他们更加熟悉。关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们会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个人对美的看法不尽相同,这与个人的经历性格以及成长环境都有一定关系,人们对美都有一定的偏见,认为“美的即是好的”,因为在一定情况下,人们的外貌、体型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并且,外表吸引力的进化观念认为,标准的腰臀比例与健康都有一定关系,他们有更多机会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丽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去。但因为这种思想存在年代久远,就容易达到另一个反面,产生偏见,过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们一般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相像的人。人们是不愿意冒被拒绝的危险,所以就更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而喜欢我们的人一般都是与我们在思想、价值观方面有相同之处的人,他们与我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都会对我们关系的发展有着特别的影响力,会影响到我们对后续信息的选择。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会让我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而这种自然的积极的情绪会被对方察觉到,对方将更有可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回应你,而这种积极的态度又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他人的积极认识,进一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是为啥总说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热恋中的男女中,因为这种情绪,容易将伴侣理想化,认为对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会慢慢减退,而对方的缺点再一次暴露出来的时候,与我们心里的那种积极的印象容易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我们的情绪波动更大,从而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导致“七年之痒”出现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过程中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同样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对待伴侣,使伴侣自己也打心里认为他就是你所认为的那么美好,他也会不自觉的向那个方向发展,成为那个你们都认为的更好的对方。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塑造伴侣。
在交往过程中,除了肢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之外,还有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这都是交流。在关系的发展和质量中,交流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交流过程中,自我表露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除非两个人向彼此表露关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否则他们之间不存在亲密关系。自我表露和有选择的秘密都有助于关系的满意度。在交流的过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实的说出我们所想要说出的话,积极倾听,保持礼貌和冷静,而且要善于运用尊重和确认的力量,来使得交流更加舒畅美好。
在关系中存在经济观,对于关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对关系的依赖性更大,更不愿意放弃这段关系。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寻求的是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总想得到最好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这样做,会依赖伴侣而不愿离开彼此,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使自己的伴侣快乐,这样才能继续得到想要的回报。投入的人对关系采取长期的倾向,会把伴侣和自己视为一体,会采取行动保护并维持关系,会宽容、会乐于牺牲,伴侣双方都这样做时,投入有力的影响着关系的稳定性。
关系的产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需要双方共同的付出和经营,才能赢得积极而又美好的亲密关系。
第二篇: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当一开始浏览《亲密关系》的时候,觉得她也不过泛泛而谈,但当看到译者呼吁我们像钻研数理化一样认真看它的时候,我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我就在想,如果真的一点点钻研,或许还真会有意外的收获,又听说不少人称它为爱情的导读本,我决定认真看一看。
一. 社会性
刚翻开这本书,它就加深了我对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一定义的认识。之前只是从表面去认识人是社会性动物,浮浅地认为就是认识习惯于群体生活的意思。但此书的描述让我可以注意到社会性动物的另一方面,即人如果离开群体,离开社会,他们是无法忍受那样完全的孤独的。认识到这里,不禁让人感叹哲学上所说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也就是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也许在某一刻,有一事物被切断了与其它任何事物的联系,但它必然会最终消失,因为它已不属于我们这个社会,基本上失去了所有的意义。人也不例外。书中就以一个人孤独过黄金周这一简单假设,就把这个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因而,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满足人的社会性要求,人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只有建立社会关系才能让他们心安。当然,这显然是不够的,否则社会中怎么还会有那么多或孤独、或抑郁,甚至有自杀的人呢。
而亲密关系则是社会关系的核心,也是本书的主题,所以本书是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而展开。
二. 亲密关系——概念
任何事物的概念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往往定义了该事物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们理解事物的重要工具。与亲密关系相对的概念大概就是泛泛之交了。为什么说是大概呢?因为他们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它们之间可能夹杂有各种介于亲密和生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
亲密关系主要从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性、相互抑制一致性、信任度以及忠诚度上去衡量,当然,其他一些社会关系也是从这些方面去衡量出来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另外,亲密关系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的程度比较高,但要在每个方面都达到极致的程度亚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大多数亲密关系仅是在其中的几个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也就造就了亲密关系的多样性。
当然,这就、可能仅是亲密关系概念的一个方面,从其他一些方面来理解也是属于亲密关系概念的范畴。
三. 亲密关系——原因
书中认为亲密关系主要产生于归 ……此处隐藏3767个字……理者认识每个雇员的重要性。他们不会违背群众。管理者就象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他们的工作。
(4) 当管理者和雇员谈工作上的事情,他们会高兴地感到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当老板特别关心个别去检查你的工作时,你会很高兴去关心它做对了没有。
(5) 别将一个又一个的工人的主意和建议丢去,否则你将学不到东西。许多工人不喜欢在会上讲话。但老板和他们个别交谈时他们会说出心里话。
(6) 如果某位重要人物到访你家,你一定令一切井井有条以留下最好的印象。对大多数工人来说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你经常到访,他们亦会为他们的工作站的美观感到自豪。
(7) 当传达命令或检查问题时管理者才走办公室,不利于发展属下的忠诚,对经常慢吞吞地了解事情的管理者也是一样……当需要帮助时才开始努力工作,或只是见面时说好。
(8) 当事务繁忙时容易脱离团体。但工人会注意到你的缺席。如果人们认为你不够关心他们,你能责备他们不够关心你吗……跟着你如何表现?
(9) 与属下保持亲密关系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你真正需要去感受与属下融洽相处-------去分担他们的痛苦、希望和想法……因为你就如常人一样真正了解他们。作为一个管理者,你越能保持亲密关系,你得到的回报越好。
你打算怎么办?
在公司中作为一个生产部门的管理者,两个月后你会被邀加入策划委员会。你已经真正投入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非常喜欢这工作,甚至它占用了你的时间。在最近的几个星期,然而你已经注意到了你部门中的工人真的不再象过去一样友好了。你打算怎么办?
(1) 没关系。你在策划委员会的地位非常重要,准备时机被人承认能促进你的发展。
(2) 象过去一样化时间去个别拜访下属,甚至放下你在策划委员会的某些工作,别失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我们的评论:
(1) 小心!你的首要任务是有效地去管理人。如果你失去和下属间的和谐的关系,这会影响你的成绩。
(2) 一个正确的选择-------甚至一个困难的选择。你的首要任务是面对你的下属,其次才是策划委员会。
距离的存在难于进行领导,与你的团体保持亲密。
(1) 你有和你的下属个别交谈吗?
(2) 你真正地关心他们吗。
(3) 你有证明你对他们的期望、问题和建议感兴趣吗?
第四篇:亲密关系
? 课程介绍course introduces
亲密关系
每天睁开眼睛,我们就要面对种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莫论家人或是情人,同学或是同事,就算你选择远离人群,你也要和自己“搞好关系”因为我们都知道,一段融洽,互信,知己知彼的关系,可以令生活称心如意,反之亦然。
你懂得与身边人,与自己建立良好的关系吗?
? 有些人热切追求成功的关系,却屡战屡败。
? 有些人寻找一个他/她丰盛自己的人生,反而会自己空虚。
? 有些人身边已有一个不错的“伴侣”,还期待外边会有更好的一个他/她
? 有些人曾经努力寻找答案,有些人也试过等待奇迹。
? 有些人满与自己拥有的,,有些人则在寻找中迷失了方向。
兴奋或沮丧,甜蜜或痛苦,喜悦或愤怒,生气或麻木,包容与怨恨,天堂或地狱。
没有一种魔法或单一的解决方案可以解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能在一个平台一起探索与学习,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你会探索到我们在关系上的固有信念。从而洞察出在不同的关系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当中的”模式“,亦能够窥探到自己以及”伴侣“的期望”(expectation)与“投射”,如何影响着自身对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定义和看法。而在不同的层面上,你带了什么?又破坏了什么?
本课程将会从与我们最贴心的亲密关系入手,逐步进入更深层的探索,从而延伸到你与自己的关系。
第五篇:亲密关系与爱情
亲密关系与爱情
(一) 亲密关系
当我们在茫茫人海里,在寻寻觅觅中碰到了情投意合的人时,我们会期
望着与他或她成为知心朋友甚至爱人,希望获得长久的亲密关系。虽然不可能与很多人发展亲密关系,我们总希望生活中多一些知心朋友,无论从维护心理健康的角度还是从提升生活质量的角度,亲密的朋友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在亲密交往中,我们会得到对方的接纳和挫折,同时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受到他人的排斥于拒绝,会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与不安全感,而长期的内心冲突则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亲密的反面是疏远,二者构成了人际关系的两个极端,在这之间还有许
多不同等级的关系状态,如陌生、见过面、知其名、点头之交、有所交谈、能够合作、友好相处等。当然,在实际的人际关系中总是陌生关系最多,一定程度的亲密关系和排斥关系较多,极为亲密的关系和绝对排斥的关系最少。一旦亲密关系形成,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 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例如,
当一方生气时,另一方也会闷闷不乐。
(2) 共同活动。关系亲切得双方来往频繁,喜欢经常待在一起。
(3) 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自己个人心
理自我的一部分。双方有很深的情感卷入和高度的相互依
赖。
(4) 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共享。
(5) 亲密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暴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
相互接纳。
(6) 承诺。双方对关系的投入与承担是关系延续的主要因素,
双方都会表现出自己是可靠的、负责的、可以信任的。
(二)爱情
爱情是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在文学领域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是作家们永远抒不完的情,做(小编推荐你关注好范文 网wWW.)不完的梦。在人们的心目中,爱情是一个美妙、神奇、令人向往同时又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不少感受过爱情喜悦的人,往往也品尝过爱情的苦涩。心理学家对这一充满诱惑力的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从爱的内涵到爱的种类,从爱的模式到爱的测量都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
哈特菲尔德(e.hatfield)把爱情区分为友谊式爱情和狂热式爱情,或者叫做同情的爱和激情的爱。同情的爱被界定为不带有生理欲望和激情的朝向他人的亲切和关爱的情感。人们可以在非两性关系如友谊中体验到这种同情的爱,那些不再有狂热和激情的情侣在共享他们亲密关系中也会体验到这种同情的爱。激情的爱伴随有对所爱的人的一种强烈的渴望,伴随有生理欲望的冲动体验,当所爱的人出现时我们会感到气短、心悸等。
斯滕伯格(r.j.sternberg)通过实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他认为爱情由3个基本成分组成:亲密、激情和承诺,并把这3种成分形象的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3个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