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 作者简介(徐霞客简介)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范文
《徐霞客游记》得以成书和流传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它经过了一系列曲折坎坷的道路,许多人为了这部书的流传和出版,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徐霞客去世后不久,其生前友好钱谦益(牧斋)写信给徐霞客的族兄仲昭说:“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后来钱氏又写信给刻书家毛子晋,希望他将游记“仅存数本”刻印出版,广为流通。①由此可见,徐霞客的旅游日记,一开始就受到他同时代人的重视和珍惜。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徐霞客游记》大约有下面几个主要版本,曾流传于世。最早的第一个本子是“季本”(即季梦良本)。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徐霞客的姻亲季梦良(会明)受霞客生前的委托,和友人王忠纫,对游记手稿共同进行整理,为之分其卷次,订其前后,装订成册。然而不幸的是,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家乡江阴被屠,霞客长子屺遇难,游记原稿全部被焚于火,季梦良的整理本亦遭散失。事后虽经季氏再为搜集,但仍缺滇游记一册及游太华颜洞和盘江考诸记。今天被吴先生发现的《徐霞客西游记》,据考当为季本的残存部分。全书共五册,仅记载崇祯九年(公元一六三六年)九月十九日至崇祯十一年(公元一六三八年)三月二十七日的游历,即浙游日记、江右游记、楚游日记和粤西游记等部分。虽名为西游记,但缺黔游日记和滇游日记。首册中有初编者季梦良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的题识,并每册皆注明:“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关于它的来源,吴应寿先生有过详细考证,他认为《徐霞客西游记》就是明末著名藏书家钱谦益推荐给刻书家毛子晋刻印的“仅存数本”,时间大约在顺治八年底至十六年间。根据书中钤有的朱文
印,此书曾为汲古阁、莫友芝、刘嘉业堂等藏书家、刻书家和学者先后收藏过。解放后,才由刘嘉业堂将此书转给了北京图书馆。②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至于毛氏未能将游记刻印出版,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当时社会**不定,出版困难;第二,因为书中有不少关于政局、阶级斗争、人民生活的记载,对统治阶级不利,不敢出版。后者又是最主要的原因《徐霞客游记》的第二个本子是“李本”。 原来顺治二年以后,季梦良再次收集整理游记残稿时,曾经指出:“今全集唯义兴曹骏甫有之。初骏甫亦好游,慕霞客之高,闻其死,诣<sps=0347>,兼求遗书校录,子依以原稿付去,逾一年而还。今其全集必存,访而得之,甚易也。”③但是不知是何原因,季氏未能完成这一任务。霞客庶子李寄(介立)有父风,生平亦好游览。他痛感季本残缺,经过多方打听和苦心访问,终于访得曹氏所抄游记在史夏隆处。可是发现曹氏抄本已被史氏涂抹删改,字多讹误。为了恢复这部游记的原来面貌,他“重请得其底本,从日影中得出曹氏原文,与季本互校成书,而史本乃不传,但存其序一篇而已”。④据陈泓考证:曹氏底本滇游首册,“亦仅载游太华颜洞数小记而已”。⑤故季本所缺,李本仍未能补齐。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奚又溥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认为李本尽管还有少缺之处,“然不啻已毁之玉,复出昆山,既沉之珠,又还合浦”⑥陈泓则认为李本是“诸本之祖”。这些评价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李寄不仅从史夏隆处得到了曹骏甫所抄游记,而且利用了季梦良的成果(指第二次整理本),使《徐霞客游记》成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本子,曾被后人误认为原本。虽然它已经失传,我们无法见到,但是,后来出现的各种《徐霞客游记》的抄本不少,绝大部分录自李本,其中以杨名时本最为著名。今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保存一部杨氏旧抄本,共十册,分为十二卷二十五篇,可说是目前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徐霞客游记》。随后,陈泓又集李寄、杨名时等诸抄本校对数次,使之更趋完善。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一七七六年)九月,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对李本进行了重新编订。他说:自李本问世,“传写益广,讹落多,兼之俗下书庸,竞于作生活计,而任意删节杂凑,一如彦和尝梦索源之文,往往使读者莫悉漏义,是可痛也!”⑦徐镇为了使《徐霞客游记》保持原来的面目,使霞客精神“不澌灭煨烬之余,更不灭于妄庸之手”,乃用杨、陈二人编定之真本作指南,各抄本作参考,与李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本付印成书。《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刻本从此诞生,一直流传至今。从徐镇所写《辨讹》五十条可见徐本在文字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纠正了过去抄本中不少错误,不过内容和杨本基本相同,只是在编排上略有变动。
徐本分十册,每册再分上下篇,并增添了书牍、墓志、诸本异同考略及辨讹,作为外编
附于第十册下之末。嘉庆十三年(公元一八○八年)藏书家叶廷甲(保堂)又将徐刻本校刊、增补、再版。他在序言中写道:“嘉庆十一年冬,锡峪徐氏以所梓行游记之板归余。……翻阅之,朽蠹颇多。乃借杨文定公手录本,暨陈君体静所校本,与徐本悉心勘。……十三年春,延梓人于家,讹者削改,朽者重镌,又增辑补编一卷,附于后。”据我们查对,叶本实际上是徐本的翻版,除增辑补编外,正文和外编与徐本完全相同。 自叶氏校补《徐霞客游记》印行之后,遂在社会上广为流通,后来出版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十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目前通行的《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一九二八年丁文江的大字本和一九三四年的国学基本丛书本,前者根据咸丰年印本,卷首加添徐霞客小像一幅,又将清初潘次耕为《徐霞客游记》作的序(载于《遂初堂集》卷七),刻于本书之首。丁氏还为霞客作一年谱,与游记同印,又请人根据徐霞客的旅行路线,绘图三十六幅,作为副册。此外,丁氏从晴山堂帖中,录其完整者,汇入卷二十第五部分《家嗣丛刻》中。因此,丁本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综上所述,《徐霞客游记》原稿早已亡佚,三百多年来,经过许多学者的辗转传抄、校对、订讹、刻印,产生了各种抄本、校本、印本。其中最重要者,有季本、李本、杨本、徐本和叶本,季本仅存《徐霞客西游记》部分,李本已不传,杨本、徐本和叶本虽然保存下来了,但是他们都未见到原稿和最早的整理本——季本。由于传抄时容易产生错误,校对又缺乏原稿作依据,加之有些抄录者或校勘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文字炼达,又往往故弄玄虚,随心所欲的对《徐霞客游记》进行增删、改纂,致使今天保存下来的《徐霞客游记》和通行 ……此处隐藏4496个字……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最终通过实践把握事物的本质,由此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事物的规律。因此,要认识某一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就只有亲身参加变革这一对象的实践,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第四篇:《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徐霞客游记》读后感
三年级二班宋佳媛
我读完《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后,我感觉它是一部用“脚”写成的千古奇书!为什么呢?因为这部书是作者用脚“走”遍中国近二十个省的途中写的,所用的时间有三十多年,直到作者生命的结束。 作者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上曾建了一座“万卷楼”来收藏书,这给了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是徐霞客认为一个人要想写出好文章,达到妙笔生花、下笔如有神助的地步,除了破万卷书以外,还必须行万里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这样,他的一生就在不停息地行走中开始了。在旅行中,他曾遇到过三十多次盗贼,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半途而废。他曾经在大雪封山的日子登上了天下第一山——黄山的峰顶,就连山上的和尚们也感到万分惊讶!他也曾通过实地考察得出了万里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而不是岷江??
徐霞客的一生都是在不停地跋涉中度过的,他的一生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惜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丢失了,现存的这部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没能影响《徐霞客游记》成为“古今游记之最”!
第五篇:《徐霞客游记的》诞生历程
“饱经风霜三十年,踏遍祖国山水田”
---《徐霞客游记的》诞生历程
当我们游览石灰岩溶洞,看到奇彩夺目的石笋、石钟乳的时候,就会想起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的伟大功绩。是他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为地理学做出了卓越贡献。
徐霞客1586年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幼年聪明伶俐,爱动脑筋,他经常向父亲提出一些问题,如:河里的水是从哪儿来的,流到哪儿去?大山是从哪儿来的?等等。浓厚的求知欲使徐霞客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他厌烦那些枯燥无味的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最喜欢阅读历史、地理、游记一类书籍和小说,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旧的地理书籍很少涉及山川等自然风貌,而且内容只限于中国的东部,许多区域还都是空白。他还发现一些地理书籍常常相互矛盾,牵强附会,夹杂着一些迷信的东西。对此,他十分感慨,像我们这样大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派人到各地去实地考察,写出像样的地理书呢?于是他立志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通过实际考察,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写出一部像样的地理书来。
1607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的考察旅行,从而开辟了系统地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新方向。地理考察的道路是艰难的。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主要靠步行。经常要攀登悬崖绝壁,穿越激流险滩,顶着狂风暴雨,忍受饥饿寒冷,露宿山野丛林。这些困难都挡不住徐霞客,他不仅一天天、一年年坚持考察工作,而且不论每天的旅途多么艰苦,总要坚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心得记录下来。有时候住宿在荒村或破庙中,点起油灯进行写作;有时候露宿在野外,就燃起篝火照明,坚持记录。
徐霞客早年的考察活动以登山访古迹为主,他在出游之前,都要阅读有关的地理书籍,找出一些有疑问的地方,确定考察的重点目标,他先后考察了北方一带的泰山、恒山、嵩山、华山、五台山、盘山,东南一带的黄山、庐山、天台山,福建的武夷山、九鲤湖,广东的罗浮山等地。在考察中,他总是突破书中的记载,力求有新的发现。因而他常常不走人们走过的路,而是走很少有人走的路或另开新路。例如:1623年徐霞客登上了河南嵩山太室绝顶,下山的时候,一个砍柴的人告诉他,走正道二十里,走西沟近一半,可是十分危险。他毅然选择了西沟。道路果真非常险要,有的路段山坡陡直,连野兽都没有站脚的地方,根本无法行走,他只好背靠山坡,紧紧抓着草根往下滑行。当他下山以后往山上望去,果然景色奇异,别有天地。
1636年,已经五十一岁的徐霞客,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不留恋富裕的家庭生活,不顾妻子儿女的劝阻,又开始了时间更长、路途更远更艰苦的考察。他要填补已有地理书中的空白,考察祖国的西南地区。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考察工作,终于完成了一次为期四年的最重要的考察活动,获得了许多前无古人的成就。
徐霞客在科学考察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不论旅途多么疲劳,道路多么险恶,他都要身临其境反复观察。在考察山脉的时候,他总要想尽办法登上最高峰。例如,他在攀登雁荡山时,遇到峭壁,就架上梯子,用梯子爬不上去,就砍木头插进山缝里继续攀登,可是还达不到山顶,他就把梯子架在木头上,最后用绳子绑在树上,才登上风光无限的岩顶。在考察岩洞的时候,经常是不避洞内艰苦,钻到最深的地方。例如,他在广西为了搞清楚岩洞的内部结构,有时脱掉外衣,伏地爬行,遇到水深的地下湖,就坐在木盆里划过去。为了使获得的地理资料准确可靠,有些重要的地方他常常多次考察。他采集各种岩石标本,植物标本,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他还经常向当地的群众请教,征得他们的帮助。
徐霞客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地理考察,他的足迹踏遍祖国(按现在行政区划)的十六个省和自治区,对各地的山脉、河流、动植物等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并加以详细的记录,最后写成了二十卷的科学巨著《徐霞客游记》。《游记》是以日记体裁写成的,是徐霞客毕生精力和心血的结晶,是一部对地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极有价值的宝贵文献。
徐霞客对地理学的贡献可归结为地貌和水文两个方面,贡献尤其大的是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研究。从时间上看,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多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岩进行系统分类的瑶曼早二百年。从考察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他的业绩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地理学史上也是空前的。在西南地区,他用了三年的时间,对石灰岩地貌进行了广泛详细的考察,对峰林、圆洼地、溶水洞、地下暗流的特征和形成原因,都做了生动而确切的描述。他一丝不苟地探查了一百多个岩洞,详尽记载了岩洞的分布状况以及它们的高度、深度和宽度,并对石笋、石钟乳的形成做了科学的解释,他认为,那是由于滴水蒸发后的碳酸钙凝聚而成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就是典型的石灰岩地貌,岩洞发育丰富,徐霞客曾经先后两次来到这里进行详细的考察。1953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对桂林七星岩进行的实地勘测,证实了当年徐霞客对七星岩十五个岩洞的分布规模、位置、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正确的。今天,世界上已经有了“岩洞学”这一专门科学,徐霞客是最早从事岩洞学研究的先驱者。
徐霞客在水文地理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考察过很多河流,翔实地记载了它们的发育和变化情况。他勘察了金沙江上游,发现金沙江比岷江长一千多里,应该是长江的正源,从而纠正了一千多年以来以岷江为长江上游的错误传统说法。
艰苦的旅途生活使徐霞客积劳成疾。1641年,这位伟大的地理学家与世长辞了,终年五十五岁。徐霞客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山河的考察事业,为地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民在他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县马镇湖庄村修建了徐霞客纪念堂,以此永远纪念他的光辉业绩。